股票杠杆如何操作 卫星化工:当年起步被质疑,如今年赚60亿_金豆_化学_裂解
商业这点事儿股票杠杆如何操作,聊聊就懂了。每日20:00更新商业案例。
2010 年的一个深秋,嘉兴南湖边的风有点冷。杨卫东——那个刚从央企高管岗位“裸辞”的理工男——拎着一摞厚得吓人的调研报告在投资人办公室间奔波。人家连咖啡都没来得及递,就把他的商业计划书推了回来:“民营化工?没资源、没配额,还想跟央企硬碰?兄弟,醒醒吧。”
杨卫东却偏偏不信这个邪。“化工行业迟早会从“大而全”的重资产运营模式,走向“轻而专”的市场化细分。”他说这话的时候,外面落叶刮得呼啦啦直响,像在给他伴奏。他想做一家不一样的化工公司,不拼规模,拼效率和客户关系。他要做的,是“新一代化工企业”。就在那年冬天,他把办公室搬进一间闲置仓库,卫星化学就这么蹒跚着诞生了。
“轻炼油,重客户”——一开始就跟传统化工不一样
你知道大多数化工厂爱干什么?上马一条能吞掉几十万吨原油的裂解装置,然后拼命往外倒大宗货。但卫星化学从第一天起就反着来:
它只挑乙烷、丙烯这些轻烃做原料,然后直奔下游高附加值的丙烯酸酯——那儿是涂料、黏合剂、宝宝尿不湿里的“灵魂小分子”,讲求纯度和配方,拼的是谁能把客户的变态要求调到极致。最要命的是,客户动不动换一款粘合剂或者尿不湿配方,你的生产参数就得跟着改。传统大装置根本懒得搭理这种“小打小闹”,卫星化学却为此把反应釜做成了“变形金刚”——十几分钟切一次配方,半小时切一次等级,灵活得像煎饼摊大妈翻面。
展开剩余82%别看当年被嘲笑“体量太小”,2014-2016 那波原料价暴涨暴跌时,大厂们库存爆雷,卫星化学因为库存轻、反应快,硬是全身而退,还逆势加了产能。那一仗,算是把“灵活”二字钉进行业记忆。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金豆蛐蛐TA小栈
昨天金豆问的“富贵竹该咋养”?后台收到了好多朋友的私信,比我还认真,有说用磷肥的,有说买根茎固定架的,果然高手都在评论区。
不过这事不是重点。
重点是,我最近被短视频喂得有点上头,剧情无脑得离谱,我却刷得停不下来。不是短剧多好看,而是它底层设计逻辑不让我走。金豆以为在放松,其实在上头。
金豆今天下午在反思,这就是信息茧房的温柔陷阱吧?它喂你想看的,过滤你该思考的。久了,就不判断对错,只追求爽点,脑子就自动关机了。我想短视频不是原罪,它是时代的工具,可以帮助金豆学习到知识,还能快速传播新闻,不再像纸媒时代的漫长。问题是金豆自己有没有清醒地利用好这个工具,还是被这个工具牵着走?
所以我定了个小原则:刷可以,但得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该关掉。不靠它填满空虚,也不让它替我思考。
娱乐一下没问题,关键是——别让放松变放弃。
咱们继续聊商业。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一步跨进乙烯裂解——连云港的“百万吨豪赌”
真正让人倒吸一口凉气的,是2019年卫星化学官宣的“C2+一体化”:搞一套年产百万吨乙烯的裂解装置,建在江苏连云港徐圩新区。民营企业玩这种规模,同行直言“敢想”。
为什么敢?一个字——“势”。国家“十四五”规划里明确鼓励乙烷裂解制乙烯;地方政府为了拉新材料产业链,给卫星化学开了土地、环评、配套码头的绿色通道。项目高峰时负债率顶到 63%,但装置一开,效率就像多打一条毛细血管:2022 年一期投产,直接抬来约 180 亿元新收入;到 2024 年,公司营业收入升到 456.48 亿元,净利润 60.72 亿元、同比多赚了四分之一——这已是卫星化学史上最佳年报成绩单。
钱是怎么赚出来的?
说白了,卫星化学靠三招:
第一招:锁成本。 自己裂解乙烯,把原料成本压低两成,还顺手用智能化改造,把人力每年再省掉近四分之一。
第二招:卖高价值感。 丙烯酸酯之后,公司又切进了高吸水性树脂 (SAP)、功能膜、EVA 等高端材料。别小看这一步——全球 SAP 市场 2024 年不过 92.7 亿美元,但十年后能涨到 177.9 亿美元,复合增速 6.8%,我国婴儿和老龄人口双重需求撑着,卫星化学眼下份额只有 6%,想象空间巨大。
丙烯酸酯也不赖:2023 年全球市场 85 亿美元,预计 2034 年翻近一倍。至于光伏、锂电都要用的 EVA 膜,2024 年全球才 82 亿美元,十年后有望 146 亿美元,年复合 6%。
第三招:跟大客户“锁喉”。 宝洁、3M、金佰利全是它的老客户,一签就是 3-5 年框架协议,再加上 25% 左右的出口比重,帮它把国内价格战的噪音隔在门外。
这些因素叠在一起,毛利率常年 28% 左右,比行业平均高十几个百分点,ROE 稳定在 18% 上下。卫星化学一度被投行戏称“利润机器”,并非浪得虚名。
进口依赖 VS. 国产崛起,把镜头拉远一点,2023 年我国乙烯表观消费量 4 715.75 万吨,人均只有美国的一半。也就是说,只要人均消费继续追赶,市场就还在往上长。
可是上游依赖进口——一吨乙烯、两吨依赖轻烃——意味着谁能最快落地国产高效装置,谁就能跟随进口替代顺风车。卫星化学正好赶在车门合上前跳了进去。
别只看“高光”,暗礁也不少,风险得摆上桌:原料波动 ,乙烷、丙烯的价格系在国际油气大船上,卫星化学既做套保也调产,但谁也不敢说完全绝缘。环保紧箍咒 ,2022 年因为废气排放异常被通报,当下“双碳”压力一年比一年紧,万一排放数据再出幺蛾子,审批、融资都要卡壳。技术护城河,公司 2024 年研发费用率 3.8%,已经比以前高,但跟全球头部平均 6% 还有差距;如果想在特种材料里玩出“卡脖子”专利,烧钱少不了。
接下来要看什么?
卫星化学自己给出的剧本很明确:
先把丙烯酸-丙烯酸酯链条做深,再拿 SAP 和功能膜去跟海外巨头掰手腕;等产能攀到一个体量,再把平台从“乙烯”升级到“高分子材料”,走万华化学那条“从化工到材料王国”的老路。听着不难,做起来却要在资本开支、环保升级、技术创新三条战线上同时冲锋。
十几年前,投资人嫌他“太激进”;十几年后,卫星化学却成为民营炼化里第一个把“轻资产灵活运营+百万吨乙烯裂解”拼在一起并跑出现金流的玩家。是不是“中国的陶氏”还不好下结论,但至少它证明了一件事:在化工这片传统被国字号、外资巨头占据的江湖里,民营企业只要顺着细分、高效、客户驱动的逻辑,也能杀出自己的快车道。
等到下一个秋天,如果你路过连云港的海边,或许还能看到那座在海风里轰鸣的裂解装置——那里每天喷薄而出的,不只是乙烯和丙烯酸,更是我国民营化工冲击全球舞台的野心和底气。愿这份底气,也能给正在职场打拼的你,添一分进击的勇气。
发布于:广东省下一篇:没有了